Search

【每日一地】Pushkar——印度

印度總是令人又愛又恨。但有沒有一處是只有愛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每日一地】Pushkar——印度

印度總是令人又愛又恨。但有沒有一處是只有愛的呢?我的話,應該是 Pushkar 吧。

說回來,去Pushkar 已是十一二年之前的事了,但在那兒住上的個多星期,還是記憶猶新。從一片髒亂吵的印度首都德里南下,經過早已聞名的旅遊城市Jaipur,往南約3小時車程,就可來到這個叫Pushkar 的小城鎮。它繞湖而建,是個有約二千五百年歷史的小鎮。

也許這個也叫Pushkar的小湖不身並不算特別,但她卻是整個小鎮的靈魂所在。湖並不大,沿著外街的市集緩緩走一個圈,也是大約四十五分鐘;湖也不算壯麗,然而沿湖畔興建一間又一間的粉藍色小屋,卻為小湖添上了一份怡人的恬靜、清新的溫柔。許多旅行者背著背包,一旦發現了 Pushkar 這個地方,便難以自拔地愛上此地。寧謐、安逸、美麗,再帶著濃厚宗教的神聖,使她成為了許多背包客一住數月、去而復返的地方。

踏進 Pushkar 鎮,滿街的寺廟立入眼簾,立刻可感受到它的宗教氣氛。小小一個 Pushkar 地區,就有近 400 間寺廟,當中包括了印度唯一一個拜祭梵天的寺廟 Lord Brahma Temple。每天的早晨、中午和傍晚,鎮內各處寺廟均會響起鐘聲,提醒信眾參與敬拜。

走近湖邊,你會看見滿佈著一個接一個、共有52個的 Ghats (即是在水邊的階梯),有些還會連有正方形的浴池。Ghat 的旁邊通常都有著寺廟,當地人就在這些地方拜祭、沐浴、洗衣、聊天,這些 Ghats,既是他們洗淨肉體的地方,也是潔淨精神的地方,靈性和生活的需要都依著湖水而滿足。你也可以脫下鞋子,走下階梯坐在水旁,感受湖,感受他們的生活。

樂於暫離煩囂的旅行者們,這兒則成了他們的樂土。他們愛坐在 Ghats 上,手心捧著一杯暖呼呼的印度奶茶,或靜靜望著湖水發呆,凝視一群又一群的鳥兒在身邊盤旋飛翔;或與剛認識的其他旅行者天南地方,談談自己談談世界。也許絡繹不絕的賣藝者和向你討吃的小孩子會令你有點煩厭,可是若你願意的話,偶爾聽聽他們的表演,和他們東拉西扯瞎聊一下,也是一件愉快事。有些旅行者在這兒留得久了,更開始在這兒學習瑜伽、印度民俗舞、印度鼓、Hindi 語...

坐在Ghat 上欣賞日落,看著太陽在湖的對岸緩緩落下,漸漸將湖水染成金黃一片,我心中許願:願這小湖的寧謐,永遠不被污染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  香港人,畢業於香港嶺南大學(社會科學學士)及香港中文大學(社會工作碩士),曾任民間團體全職總幹事,也同是時事評論人、社會運動者、註冊社工、專欄作者及電子媒體主持。   然而真正身份實為旅行狂熱者。2007,出發獨自到中國及南亞等地旅行,為時11個月;最後3個月,由西藏拉薩獨自騎單車經雲南到達泰國清邁。回港後成立團體「責任行者」,推廣責任旅遊(Responsible Traveling)的概念──藉由觀光旅遊發展,促進當地文化維護、環境保育、弱勢團體協助等。   2012年夏,應綠色和平之邀乘坐極地曙光號(Arctic Sunrise)前往北極,協助推廣「守護北極」(Save the Arctic)全球運動。   2012年秋,獨自出發進行為期兩年的環球旅行,並同時為香港及馬來西亞多個媒體如《經濟日報》、《明報》、《旅行家》雜誌等撰寫專欄。是次旅程於香港發生雨傘運動之際暫時完結,共計走過亞洲、歐洲、中東、中南美洲等40多個國家。   2014年秋,出版《旅行在希望與苦難之間》一書,將旅程中走過亞洲和中東的經歷集結成冊,以文字帶領讀者看見苦難與希望並存的世界。2015年秋出版本作《旅行是一場修行》,將歐洲和中南美洲的行跡,以及對旅行的種種體悟,盡收錄其中。   2015年,與友人創立網上旅遊平台「鐵鞋旅遊頻道」,並任總編輯;又成立「輕背包」,推動「背包旅行團」。同時,亦為多個媒體撰寫專欄,及於大專院校兼任講師。
林輝,旅遊狂熱者、文字工作者,另兼任攝影師、教師、網媒總編、旅行團策劃及領隊。著有《旅行在希望與苦難之間》及《旅行是一場修行》。
View all posts